科技小院是农业院校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创新组织模式。一直以来,园艺园林学院党委始终将科技小院作为“解民忧、治学问、育英才”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党建引领链、科技服务链、产业服务链”三链融合模式,激活“红色引擎”,释放“红色动能”,建强科技小院集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全力构建“党建赋能、科技支撑、协同共赢”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格局。
党委领航 构建“党建引领链”赋能发展
组织赋能,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学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各系主任、各科技小院负责人为成员,健全党建联建共建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得党建共同体;统领学院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4个省级科技小院,制定《科技小院集群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一院一品、一链一策”发展路径,从组织领导、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队伍建设、服务赋能等方面,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骨干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支持师生投身科技小院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形成联建攻坚、互利共赢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截止到日前,9个科技小院共入住专家教师53人、研究生41人,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汇聚强大动能。
黑龙江嘉荫刺五加科技小院嘉荫县青山乡校企合作基地
体系创新,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学院创新科技小院运作体系,构建“专家教授+技术服务队+农民”与“高校+企业+乡村”双轨并行机制,形成三级联动科技服务网络。同时,搭建科技小院“1+N”范式组织架构,整合校地企三方资源,通过“技术需求-攻关项目-成果转化”一体化,积极开展与服务地共建对接工作。学院先后与大庆市肇州县二井子镇、肇州县工信局、肇源县农业农村局、大同区大同镇一村、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瓦拉干镇、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等单位党建联建服务地方发展,与大庆市大同区林源镇、萨尔图区春雷农场、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寒地野生花卉示范基地,与绥化市青冈县政府达成“青冈县-八一农大-青岛金妈妈种业公司”“8品”战略合作,与黑龙江云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科赛基农控股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在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深度共建,有效地推动平台共融、资源聚融、技术交融、信息互融。
学院党委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瓦拉干镇党委结对共建
支部领题 激活“科技服务链”支撑产业
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党建+产业帮扶”模式,积极发动教工党支部聚焦农业生产堵点痛点难点开展“领题”活动,成功完成寒地三月温室、“三选两控一保”刺五加仿野生栽培、林下人参仿生态栽培、设施西甜瓜绿色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白菜复种高效栽培、甜瓜多层覆盖抢早栽培、“品字型”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40余项农业技术的标准化构建,引进推广新品种50多个,印发农技推广手册2000余份。科技小院更加结合地方需求,与农业生产者同吃、同住、同生产,及时解决生产难题。青冈鲜食玉米科技小院凝聚政府、企业力量,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鲜食玉米生产团体标准11项,推进鲜食玉米“8品战略”落地,创造效益3000万元,带动当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嘉荫刺五加科技小院围绕黑龙江林下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合作企业共建示范基地6处、科技长廊1处,建立企业标准6项、标准化操作规程12项,累积推广面积20余万亩,带动林农增收收超2000万元。大同甜瓜科技小院在当地引进西甜瓜品种60余个,示范新品种8个,推广西瓜避雨栽培技术1项,甜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新技术2项,并与大同区农业农村局深入合作共建区域科技小院7个,增强基层农技体系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肇州瓜菜科技小院在二井镇繁荣村推广垦香1号和垦香2号甜瓜品种,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实现增产500kg/亩,甜瓜增产增收1000元/亩,深受种植户喜爱;在肇州多地打造瓜菜绿色种植样本,充分利用木霉菌复合菌剂喷洒技术,有效减轻当地枯萎病和细菌性果斑病发生。肇州白菜科技小院深入大同区、讷河市、肇州县、富锦县等地,推广大蒜套种大白菜生产技术1000余亩,亩增收200元。
科技小院承办首届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创新大会暨青冈县鲜食玉米“8品战略”研讨会
集群发展,组建全品类服务矩阵。学院进一步优化党支部设置,把支部建在9个科技小院上,增强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组建“党员科技特派员+专家讲师团+青年服务队”三级服务梯队,制定《科技小院服务规范》,建立“党员包片、专家蹲点、青年跟岗”协同机制,为更好发挥服务职能提供制度保障;结合9个科技小院各自专业方向优势和特色,构建集群化发展网络,形成覆盖瓜菜、中药材、鲜食玉米、旱地果树、寒地花卉等全品类园艺作物立体服务矩阵,真正实现“建一个小院、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30名科特派、专家讲师团、青年服务队累计开展1500余场惠民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万多人次,制作农技推广科普视频20期,专家线上解答各类生产技术难题1000余个,实现带动周边农民增产增收千万元。通过科技小院集群的辐射效应,实现了“技术研发在院所、成果转化在小院、服务延伸在田间”高效运行机制,形成了“科技小院一线扎根、科技特派员领衔攻关、专家讲师团转化推广、青年服务队落地服务”协同发展新格局。
科技小院扎根田间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员领跑 打造“创新实践链”潜心育人
党员示范,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学院高度重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以教师党员“三亮三比三评”领跑行动为带动,亮出党员身份,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带领党员专家教师将社会服务工作贯穿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继获批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4个省级科技小院后,3名党员专家教师负责的黑龙江大同甜瓜科技小院、黑龙江肇源果树科技小院、黑龙江嘉荫刺五加科技小院又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并获省科协科技小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经费支持;党员团队先后荣获全国高校“两学一做”风采展示党支部、全省高校“百优”党支部、“北大荒堡垒工程”示范党支部、大庆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省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培育单位;党员教师获科技部通报表扬,荣获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科技总师、优秀教师等荣誉。近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近80项,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2项,横向科研项目50多项,其他项目21项,科研经费共计1200多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厅局级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12部,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实践新样态。
科技小院专家教师团队深入农业一线问诊把脉
双轮驱动,培育复合型农业人才。学院大力实施“理论教学+科技服务”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带领教师党员依托科技小院构建“理论指导—服务实践—就业衔接”闭环育人体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科技小院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完成《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省级精品课、《药用植物栽培学》专创融合及知识图谱课程的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学生党员全年入驻科技小院参与相关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年人均完成日志10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新型专利9项,参编专著2项,依托科技服务项目在“挑战杯”以及“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6项,获省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铜、国银各1项、入选大创年会1项,连续六年学生就业率位列全校第一。
部分学生创新大赛获奖证书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精度、细度、温度,注重党建指导具体工作的实度、力度、效度,着力把科技小院建设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科学规划、重点实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师生持续战斗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线,在立足大庆、辐射周边、服务龙江、全面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更多更大的科技力量和智慧。